图为杜顺老师和学生们在一起
一副拐杖、一架轮椅,一辆三轮车,四十五载人生春秋,二十六载教学生涯,十七载病魔折磨……这就是杜顺,一位脊髓空洞症患者,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。他用对学生的热爱,对教育的执着信念,书写出了绚丽的人生。
每天下午放学时,杜顺的妻子倪春香总是站在班级门口,手上拿着一个红色的摩托车头盔。杜顺拄着拐杖走出来,倪春香为丈夫戴好头盔,仔细地扣好棉衣的扣子,用围巾将领口扎紧。扶着丈夫挪到三轮车的座位上,自己乐呵呵地坐到后座上。
从学校到杜顺家的路只有1.5公里,但是那段路真的不好走,坑坑洼洼,颠簸得很。10分钟的时间,终于到家了,倪春香急忙打开家门,将丈夫扶到炕上,又跑到另外一个房间,把电暖气拿到炕上,插上电源。此时的杜顺冷得打颤,头上却满是汗水。“这……这种感觉……很难……很难用言语表达出来。”杜顺哆嗦着说。
对于一位双腿残疾的病人来说,任何的移动所带来的困难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,然而在倪春香眼中,杜顺依旧是那么的阳光,那么的坚强。“在家里我把他当我的主心骨,只要他在,哪怕永远坐在轮椅上,家里也充满阳光。”倪春香对记者说。“我可以输给别人,但决不能输给自己。”这是杜顺对妻子常说的话。“他给我最大的感动,就是他的坚强,有时我都快要坚持不下去了,可一看到他坚定的眼神,我就觉得全身充满了力量。杜顺曾对我说,‘春香,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,越是不利的条件下,越要点燃心中的希望之火。’就是这样,我们相依相伴,一路走来。”倪春香微笑着说。
在杜顺老师患病的这十多年中,除了动手术,他没有落下过一节课,没有请过一次假,所有的复查、检查都是利用假期和休息日去的。杜顺的同事,永升小学教导主任王力,向记者讲了这样两个故事。
那是2004年深冬的一天,我们去万福学校检查工作,杜顺说:“老同学,今天你必须听我一节课,我们要共同探讨一个问题。”我说,你说说看。他说:“不行,这是一个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,必须拿到课堂上去听。”那时他的病情已经很重,一堂课下来,苍白的脸上满是汗水,微笑间,夹杂着一闪而过的皱眉——他是忍着巨痛在讲课呀!
2005年5月,在病魔的摧残下,他被迫从讲台走上了手术台。20天后,杜老师出院时,我们班子成员前去看望并和他讲:“你这种情况,不要上班了,在家休息治疗吧。”可半年后,他又以顽强的毅力,回到心爱的讲台上。他总是说,农村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。但是,从杜顺的平凡中,却透出感人的不平凡。让人难以置信的是,杜家在举债过日子的情况下,竟为一个换肾者捐款200元。200元,对杜家而言,那是一个很大的数字!
如果你去问问杜顺的13个学生他们未来想做什么,你会得到统一的答案,那就是当医生。“在我心中,老师就是杜老师,无需加姓。”杜顺的学生李英男自豪地对记者说。
“老师坐在轮椅上指导每个学生,在课桌间不方便,有时就拄着双拐。有一天老师来到我的桌旁,正要看我做题,却一下摔倒了,差点儿撞到桌角上。其他同学一下子围拢过来,把老师搀扶起来。我的眼泪被老师‘摔’出来了,别的同学也哭了。”李英男说。
“你们有这样的老师,幸福吧?”记者问道。“那当然,我们13个孩子,是全中国最幸福的儿童。我有时还这样天真地想,要总是在我们的老师身边读书多好。我将来要考一所好的医学院,毕业后,给我的老师治病,给更多的人治病。”李英男坚定地说。
杜顺老师的一言一行,是一种人格的境界,人格的力量,人格的魅力!杜顺老师不仅用言行教给学生怎样做一个有价值的人,也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,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。听过杜顺事迹报告会的一位普通教师对记者说:“他像一把精确的尺子,量出我们工作中的差距;他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身上的不足;他像一根标杆,为我们树立起工作的目标。”“没看到你,我觉得自己做了很多,看到你,我才觉得自己做得不够;没看到你,觉得自己从未晚来早走过,看到了你,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‘迟到早退’。”“杜老师,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!你用行动履行了人民教师的誓言,誓言虽然无声,但却像洪钟大吕一样震撼人心。”
最后,让我们来看看杜老师的13名学生为杜老师写的《心中的太阳》的诗歌:
您是拄着拐杖的师者,坐着轮椅播撒阳光。
您忍着疼痛,微笑地领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。
您甘于清贫,幸福地给予我们真善美的琼浆。
您战胜了病魔和痛苦,您最知道生命的重量。
您坐着轮椅在三尺讲台上告诉我们,面对困难要学会坚强!
您在炕上写教案的跪姿是世间最美最美的人物雕像。
杜老师,您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!